|
海东日报记者 卫正芳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不断创新发展、民政事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拓展……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获得感”是2024年海东民政领域的关键词之一。
过去一年,海东市民政系统始终心系民生,紧扣中心大局,主动担当作为,全力保民生、兜底线、促发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项目建设和社会事务等工作不断落实落细,一项项新政惠及民生,一件件民生实事照亮民心。
“我腿脚不方便,这里的住宿条件、饮食都挺好的,医生护士也很照顾我们,每天给我们量血压、做康复,我们每天写字、读书、看电影,过得都很充实。”说起住进海东高原康养中心的体验,今年69岁的老人周正才很是满意。
投资2.3亿元的海东高原康养中心占地8.57公顷,是一座综合性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也是海东市投资最大、设置床位最多、最具规模的综合性养老机构。机构采取“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服务,具备养老区、康复区、娱乐区、户外活动区、就餐中心等功能区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定制的医康养服务。
有了良好的硬件支持,再加上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海东市在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为10.54万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1.38亿元;争取资金3108万元,为2.5万名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投入资金179万元,为近10万名老人购买意外伤害险;争取资金100万元,实施适老化改造225户;下拨资金240万元,完成3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改扩建及能力提升项目;争取资金132万元,为全市不少于91个助餐点添置更新设施设备。2024年共评星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75家,包括9家养老机构、22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4家农村互助幸福院。
聚焦幼有所保。海东市为132名孤儿,737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保障金1000余万元;发放“福彩圆梦·孤儿助学金”36万元;开展“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开展慰问活动11场次,慰问儿童668人,慰问物资折合人民币9万余元,打造示范性“儿童之家”24个。
兜底保障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全市民政系统紧盯最困难的地方、聚焦最困难的群体、抓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让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梯度的社会救助格局不断健全,让爱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全年共为17万余人次困难群众发放各类救助金约7.4亿元;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工作,纳入低保边缘家庭9193户32485人,支出型贫困家庭1584户5977人;依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比对乡村振兴部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数据33.14万人次,2661户9670名乡村振兴监测人口纳入农村低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数据是最好的成绩单,这一年,海东民政有效兜起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的民生保障网。
“随着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海东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逯淑君介绍。
过去一年,全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履职尽责、主动作为,为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民政力量。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积极开展助困、助学、助老、助医等慈善活动,推动慈善事业有序开展;
——抗震救灾期间,累计接收转运100家单位及个人捐赠的食品类、日常生活类、取暖类等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8071.25万元,接收捐赠款60.36万元,所有物资全部调拨至受灾县区并接受了省、市两级审计部门专项审计;
——救助贫困大学生451人,发放助学金188.33万元;资助高中生50名,发放助学金10万元。在全市开展青海省“明眸工程”医疗救助项目,为766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
——争取省慈善资金614万元,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两县震损养老机构设施维修项目全面完成;争取国债资金1000万元实施民和县受灾乡镇互助幸福院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面完工……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逯淑君说,全市民政系统将继续带着初心、带着使命、带着担当、带着深情,全力以赴润民生、暖民心、顺民意,以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河湟儿女绘就幸福底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