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东日报讯(记者 李永兰)记者从海东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年度计划稳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深入,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取得实效,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海东市生态环境部门多举措齐发力,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提高。截至6月24日,海东市优良天为156天,有效天为174天,优良率为89.7%。PM10浓度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PM2.5浓度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54,同比提高5.6%。1—5月,全市18个国省控断面平均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黄河、大通河出省断面平均水质为Ⅰ类;湟水河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Ⅱ类。
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海东市生态环境部门精准治气,坚持扬尘源、燃煤源、移动源、工业源、其他面源“五源齐控”,开展重点区域建筑工地巡查检查和重点项目驻场监管帮扶,并大力推进铁合金行业深度治理和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研究制定相关意见,目前18家铁合金企业已完成17家35套定点浇注烟气收集系统建设,6家已完成无组织粉尘治理,4家已安装烟气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并联网,3县区铁合金企业集中区新建大气污染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管。
水污染防治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对提升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以来,海东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湟水河干流508个入河排口已全面完成整治和验收,黄河干流135个入河排口已全部完成溯源、67个有水排口监测和134个排口整治、29条重点支流共358个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溯源、119个有水排口监测、234个排口整治,并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监管,积极推进“百吨千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完成全市24座小水电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同时,海东市全面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和风险防控,确定9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动态更新全市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清单,督促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区、化隆回族自治县严格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联合市直相关部门开展全市“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工作。积极推进垃圾填埋设施市场化运行,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县区已委托相关专业企业对县城垃圾填埋设施进行运维管理,辖区垃圾处理设施的规范化运行水平不断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