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东日报讯(记者 贾丽娜)今年以来,海东市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制定贯彻落实计划,切实把社区矫正场所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着力在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社会化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为优化基础设施,推进我市“三级”阵地建设标准化,今年以来,乐都区广泛借鉴我市其他县区创建经验,按照司法部建设标准,精心做好规划设计,积极争取建设资金,新建500平方米临街智慧矫正中心,包括报到登记室、信息采集室、宣告室、指挥中心、教育培训室等12个功能室。化隆回族自治县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矫正中心升级改造,改造后总面积达850平方米,从原有6大功能升级改造至“14+N”办公模式。截至目前,海东市6县区均已建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规范化智慧矫正中心。
为加大海东市各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室建设力度,依托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按照面积充足、标识规范、设施完备的硬件要求和制度完善、机制健全、功能齐全的软件要求,现已建成标准化司法所社区矫正室95个,在方便基层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工作质效,为全市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充分利用村级组织在日常生活中与社区矫正对象接触最多、情况最了解的优势,在全省率先设立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目前已实现1664个村(居)全覆盖工作站参与、协助、配合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打通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使社区矫正工作触角和工作力量延伸到基层一线,为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最基础的作用,对平安海东、法治海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海东市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业务深度整合,持续提升软硬件设施和装备水平,切实发挥智慧矫正中心主要功能区域和各功能室的作用,加大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配备远程视频督察系统、指挥系统、自助矫正终端、心理矫治终端等,加强新配备设备操作和培训,确保专人操作、熟练掌握,加快构建数据一体化、管理智能化、互联移动化、指挥可视化的“智慧矫正”工作模式。依托一体化信息平台,加强社区矫正一体化监管平台的使用,落实信息化核查、定位监管和日常管理等制度,并安排专人负责核查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轨迹。发挥“智慧教育+帮扶平台”作用,用好助矫通、在矫通等软件工具,加强社区矫正对象在线教育学习,建立健全积分制管理等在线考核制度。依托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扎实推进政法单位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运用,强化部门衔接配合,努力实现社区矫正法律文书接收、流转、办理全程无纸化、单轨制运行,着力打造网上办公、网上执法、网上监督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
此外,海东市遵循就近就便、合作共建的原则,在基地作用发挥上“挖潜增效”,积极与民政、就业、人社等部门沟通协调,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公益劳动、集中学习,就业信息咨询、就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推动社区矫正对象获得更多就业技能,助力实现多渠道就业。截至目前,依托辖区内看守所、商贸公司、工业园区等单位,进一步搭建社会化矫正工作平台,已建成“三类基地”62个(教育基地35个、就业基地5个、公益活动基地22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