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东日报讯(记者 张璐)今年以来,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国家调控新动态和重大战略布局,积极研究项目投资、产业发展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解决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向好。
项目建设方面,在实现一季度投资“开门红”的基础上,持续抓好工业、房地产领域项目建设以及灾后重建项目入库工作,按月盯投资盯进度,1-5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亿元,同比增速14%。强化督导检查,对项目投资工作严格落实周调度、月通报制度,精准掌握项目推进情况。同时,加大省市级重点项目调度力度。围绕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海东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加强与省直相关厅局的对接协商,修改完善项目清单,经调整后确定全市灾后重建项目240项,总投资59.8亿元。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定清单式管理、调度预警机制,起草成立了11个工作专班,扁平化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并采取“线上+线下”双向调度,下发每日动态、周通报、重点问题专项通报等方式,狠抓问题整改,疏通困难堵点,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民生方面,市发展改革委积极组织各相关部门按照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所涉“六大工程”开展统筹储备工作。上半年完成社会领域“六大工程”储备项目申报共计14项,总投资88280万元,拟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70624万元。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审批工作。完成11项灾后重建项目的可研、概算审批;并对拟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的14个项目批复了可研,8个项目批复概算。持续加大民生领域项目督导督查力度,积极配合相关单位部门完成乐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化隆回族自治县特色型公共实训基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立伦幼儿园等项目督导检查工作。
粮食方面,结合12·18灾后重建,协调循化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完成粮食仓储灾后重建项目的申报及争取工作,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循化县粮食储备库灾后重建项目已开始地基回填阶段,完成工程量的17%;民和县粮食储备库灾后重建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50%。积极上报仓房建设、设施更新、设备采购等项目共9项,总投资达5000万元。认真开展了6000吨市级政府储备原粮出库询价工作,委托青海韵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出库原粮质量检测。
绿色低碳方面,海东市积极申报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专项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1186万元,目前已上报至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实施“双碳战略”,委托开展海东市全域碳汇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相关工作,对国有林业、草原等可开发资源进行了评估测算,目前已完成《海东市生态碳汇计量及固碳能力监测规划》。开展用能预算管理工作,拟定我市用能预算管理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工业领域项目节能审查联合机制,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3个项目进行节能审查。统筹推进化隆、循化天然气输配及供气工程项目,项目于5月22日举行了开工仪式。积极争取天然气气源指标,2024年协调城燃企业向中石油上游企业争取气源指标35355万立方米,较2023年增加了1884万立方米。加快整改类小水电竣工验收工作,截至目前,下营房水电站已完成竣工验收,关家河滩小水电已完成蓄水、枢纽专项验收,其余21座整改类水电站正在开展枢纽及竣工验收工作,力争8月底前完成整改。
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市发展改革委制定《关于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场业务指导工作的通知》,邀请省信用办专家等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开展现场业务指导,督促各县区、各部门按照权利清单目录,向市信用平台录入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各类信用信息数据。上半年,全市321家成员单位报送各类信息84358条,其中,行政许可7907条、行政处罚613条。同时,积极协调推广应用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平台,目前,注册中小微企业4322家,累计发放贷款1863笔16.31亿元。组织开展了国务院营商环境通报问题整改和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近期以市政府名义上报《关于国务院营商环境通报问题整改推进情况的自查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