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春潮涌 治水谱新章 ——海东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现场见闻
![]() 海东日报记者 赵新秋 祁鑫 摄影报道 三月的河湟谷地,清晨的朝阳为湟水河面镀上一层碎金,两岸的施工机械已奏响建设交响曲。海东市水利建设者们正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引,在高原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治水答卷。 海东市乐都区高店镇上杨家村的沟壑间,杨家水厂及输配水管网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站在半山腰俯瞰,7个作业面如同银链上的明珠,在黄土沟壑间次第展开。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工人弓着腰,将直径1.2米的球墨铸铁管缓缓推入管槽,金属与砂石的摩擦声在山谷间清脆回荡。 施工现场,3台25吨吊车伸展钢铁臂膀,将管材精准投放到预定位置。技术员实时检测着管道压力测试数据。“每段管道安装后都要进行1.25倍工作压力的水压试验,就像给血管做‘体检’。”技术员说话时,安全绳在腰间晃动着,身后是绵延的输水管线,在春阳下泛着银光。 这项概算投资9.19亿元的民生工程,承载着19.6万城乡居民的期盼。乐都区杨家水厂及输配水管网工程项目管理员白守业翻开施工日志,指着密密麻麻的进度表说:“我们要在雨季前完成高庙镇段3公里岩石层开挖。”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可见已完成安装的管道蜿蜒如龙,深埋的管体上覆盖着新鲜的泥土,与远处的白色杏花相映成趣。 60公里外的河湟新区,另一幅治水图景正在展开。湟水河北岸,多台挖掘机在3公里长的战线上同步作业,机械臂起落间,原本陡峭的崖体被削出45度缓坡。技术总工洪旺戴着防风镜站在监测点,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显示,格构梁加固的崖体已披上绿色土工格栅,像给大地编织的防护网。 “注意坡比!”施工现场,测量员沙哑的嗓音穿透机械轰鸣。他面前的崖体上,工人正用风钻打设锚杆,飞溅的石屑在阳光下划出银色弧线。 河道里,载重卡车穿梭运送格宾石笼。工人们将鹅卵石仔细码放进铁丝网箱,据洪旺介绍,该项目一标段即河道堤防标段,今年将完成剩余1.2公里挡墙施工及3公里的格宾石笼生态护岸施工;二标段即崖体修复区今年将完成沿线崖体削坡覆绿、格构梁加固及绿化施工任务;三标段即台地水土保持区今年将完成剩余部分三级挡墙及生态步道施工任务;四标段即绿地生态涵养区将完成剩余种植土更换及绿化工程。该项目将于9月30日交付使用,交付以后,湟水河左岸将大大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 春耕时节的湟水谷地,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交响共鸣。施工现场,施工方特意为春灌调整作业时间,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大地,输水管道的焊接火花已在沟槽里闪烁。村民们蹲在田埂上看着工人施工笑道:“等通水了,我家大棚就能用上自来水,再不用半夜排队等渠水了。” 海东市水务局会议室的电子屏幕上,80项水利工程的进度条不时跳动。海东市水务局副局长陶联德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4月15日前解决三标段输电线迁改,5月底完成示范园区段管线穿越…… 暮色降临,工地的探照灯次第亮起,焊接光弧划破夜空,映照出建设者专注的面庞。混凝土罐车排队进场,工人对讲机里传来各作业面需求声…… 截至目前,全市水利项目已完成投资6638万元。从巍巍祁连到滔滔湟水,从城市管网到乡村水系,海东水利人正用智慧和汗水,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编织着水安全保障网。这些跃动的数据、轰鸣的机械、生长的新绿,共同谱写着新时代治水兴水的壮美乐章。
来源:海东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