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打通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海东日报讯(记者 孟霞)近年来,海东市通过“标准化建设、集约化整合、规范化运行、智能化应用”模式,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全科、协同、高效、智慧”转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平安海东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海东市坚持“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次性解决、一体化服务”工作理念,以“1+5+N”模式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即:建设1个群众接待大厅,整合综治维稳服务(信息)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诉前调解中心“五中心”资源,拓展心理服务、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司法确认等“N”个服务职能,通过统一窗口受理、共享场所、融合力量、汇集资源,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海东市县两级综治中心功能区域划分合理,硬件设备配备齐全,已全部实现实体化运行,办公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 同时,市县两级综治中心按照“常驻+轮驻+随驻”的方式,确定政法委、人民法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等单位为常驻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单位为“轮驻+随驻”单位,抽调常驻单位业务骨干并择优吸纳人民调解员、退休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组成中心固定工作力量,其他轮驻随驻单位和社会力量按照“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形式积极参与中心工作,做到了重点部门集中常驻、一般部门轮换入驻、涉事部门“随叫随到”,确保中心常态、合理、高效运转。目前,市县两级综治中心均由市县综治维稳服务(信息)中心(政法委内设事业机构,事业编3-5人)牵头运行,市中心常驻人员11名,各县区中心常驻人员14-31人不等。 此外,海东市通过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案事件流转、联调联动、会商研判、首问负责等20项制度机制,对群众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平台、接待窗口等渠道提出的诉求,按照事项类型、诉求内容、紧急程度等进行标签化管理,建立信息台账,实现全流程可追溯,真正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就跑一次腿”。 为推动综治中心治理智能化建设,海东市紧紧抓住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重点支持城市项目(“雪亮工程”)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的重大机遇,打造了“综治信息化+组团式服务”的智能化运行模式,实现社会治理数据大融合,为海东平安稳定提供智治支撑。在海东市划分5226个基础网格、配备8941名网格员,构建起上下联动、同网共治的便民服务格局。目前,智慧政法一体化平台共汇聚社会治理类基础数据309万余条、接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1.2万余路,共处置网格员及群众通过平台和App报送的各类事件4.5万余件。
来源:海东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