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十足
海东日报讯(记者 李富生)2021年,海东市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和稳中求进总基调不动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在破题谋局上下功夫,在挖潜增效上抓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海东积极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粮食安全责任制,下大力气开展撂荒地、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闲置废弃设施温棚专项整治,撂荒地复耕复种5.63万亩,拆除、复耕闲置废弃温棚近4516栋3000亩,完成25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新建高标准农田17.2万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达86%,粮食、油蔬菜产量分别达到51.65万吨、71.51万吨,占全省47.4%、47.6%,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2万吨、0.66万吨、5.89万吨,成功引进、落地建设青海新发地项目,农业基础地位和对全省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全省农业“半壁江山”“青海粮仓”的地位持续稳固。 同时,积极融入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深入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政策措施,坚持走低碳、绿色、循环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金属冶炼、建筑材料、水力发电、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产业、食品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青稞酒、富硒、拉面、青绣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11家光电企业项目建成投产,引进新兴产业项目18项,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纳入全国分布式光伏试点名单。河湟新区获批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青海零碳产业园筹建工作有序推进,氢装上阵(海东)物联科技产业园项目入驻,首个绿电工程古驿输变电项目开工。培育新增规上企业7家,规上企业总数达105家,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带动、多点支撑,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逐步形成。“青海拉面”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平安区10.42万亩富硒地块获得“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认证。 海东积极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全力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完成《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喇家考古遗址公园、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七里寺花海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柳湾彩陶、瞿昙寺等景区内涵品质全面提升。圆满承办了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全省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体育盛会,达到了让省委省政府满意、参赛运动员满意、全市人民满意,实现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综合效应。化隆安达其哈村、乐都新庄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互助威远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了一批星级酒店和商贸综合体,服务业态日趋丰富完善,商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消费活力得到有效激发,获得“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城市”殊荣,“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影响力持续扩大。
来源:海东市人民政府 |